民间故事:众人背井离乡不一定再回来各自在村里留下东西
人们度日艰难,很多村民家里就没有一点粮食了。没有吃的,为了活命就得出去讨饭。 这个村里家户不算多,全村也就是二百多口人,他们想一起搭伴,到了地方再各寻各的生路。 无奈离开家乡很多人哭得不行,这一去山高路远,风雨无期,很有可能这一辈子都再也回不来了。 村里老者说:“我们祖祖辈辈不知道在这里多少代了,现在这个地方不养我们了,可是总要为这个地方留下点什么,以供后来的人知道有我们这群人吧?” 留下点什么呢,大家都在考虑,每家每户都很穷,留不下金银等坏不了的,即使生活物品也是很稀缺,除了破瓦罐,就是一些农具可以留下,别的还有什么呢? 有人出主意:“我们除了拿不走的农具收拾好留下来,然后自己再各自藏起一样东西,等我们或后人回来时,凭藏起的东西找到自己的家。或许是一年半载或许是一辈子,或许是几辈子,说不定哪天还会回到这个地方,就当留个记号吧!” 也难怪大家这样郑重地跟故乡告别,因为东北离得几千里即使都好好地来去,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回来的。 这里每一座房,每一条路,每一棵树甚至路上每个石头蛋,小洼坑,都是再也不容易见到的了。 李常来一家,却是每个人都藏起来一样东西,以供以后回来时拿出来开开心,他们是坚决要回来的。 灾难是一时,又不是一世,或许路上遇到好讨得地方就不跑那么远了,那么,回来也是快得。 老者说:“千万别说出来,只有自家人知道就行了。再说我们都穷得要饭了,还有什么值钱的吗,不过就是个念想罢了。” 果然到了山东东北部接近省界的地方,日子就比较好,靠近黄河口,土地没旱着,收成还可以,人也善良,李常来一家就在这里挖了个土坑,搭上了树枝安了家。 李常来一家原来在村里做馒头卖,现在也在这地方也没有别的事做,就又做起了馒头,卖掉十斤面的馒头赚一斤面,就那么慢慢地熬着,手里攒了一部分余粮和铜板。 李常来就商量着一家回老家,外面再好,也是漂泊无依,回去把地种好,今年就能缓过来了。 一家也都愿意回去,李常来就短途雇驴车,一段一段往家乡奔。这样回家快,误不了农时。 这时候大家想到走的时候各自藏的东西,李常来建议大家拿出来看看都是些什么,乐一乐,也做为回家的一个仪式。 首先是李常来的儿子蹦着跳着去找了出来,是捏的几个泥人,他解释说:“这是爷爷,奶奶,父亲、母亲……” 第二个拿出来的是李常来的媳妇,是一对银耳环,娘家母亲给的,反正是饿死也不会卖掉的,就藏到家里了。 第三个是父母,一起藏的。是一本家谱,仔细记录着李家列祖列宗等等家族信息,油纸包着,可谓是真正的家的记号了。 原来,他早就打算一定要早回来,回来重建家园,什么背井离乡的纪念,他不想要。 李常来就带着一家人披星戴月耕种土地,自己家地种完了,就给村里每家每户都种了一部分。一起管理着,虽然累点,可是李常来觉得日子有奔头,他盼着乡亲们回来看到自己地里的庄稼,也会心里踏实点。 村里乡亲回到家乡,看到自家田里长着庄稼足够收割了当时度日,自家村里路上,也都被李常来一家黑白昼夜打理地寸草不生,并没有一点荒凉的感觉。 回来的人,也都一起效仿李常来,打理着全村的田地屋舍,不让一家家宅荒芜,不让一块田地荒废。 不久,村子里又焕发了生机,一个差点消失的村庄,就这样,顽强地恢复了原貌。 屋没易主,人是故人,鸡犬相闻,邻里守望,田里庄稼各种各样,长势喜人,炊烟袅袅中,那段苦难的日子越来越远,幸福的希望越来越近,人们之间的心变得也更加贴近。 因为李常来的远见与无私辛苦,村里的祥和一直维持下来,成为一方乐土,偶有灾难,大家齐心协力,总能度过去。